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4766.“我往哪里去才好呢”表现在教会在哪里呢?这从“流便”的代表清楚可知,“流便”是指总体上教会的信仰(4731, 4734, 4761节)。由于流便指着自己说:“我往哪里去才好呢?”故意思是,现在教会的信仰在哪里呢?或也可说,现在教会在哪里呢?因为没有天上约瑟,也就是没有主的神性真理的地方,没有教会。教会尤其不存在于主的人身是神性这个神性真理,以及仁爱,因而仁爱行为是教会的本质要素这个真理不存在的地方,这一点从本章关于这些两个真理的说明可以看出来。
如果主的人身是神性这个神性真理不被接受,那么必可推知,一个三位一体,而不是一个实体将被敬拜;主的一半,也就是祂的神性,而不是祂的人身将被敬拜;因为谁会敬拜非神性之物呢?当敬拜一个三位一体,这三位当中的每一位彼此分离时,或也可说,当这三位得到同样的敬拜时,教会成了什么了?因为尽管这三位被称为一位,但思维仍使他们分开,并将他们一分为三,只是口头上声称一位。让每个人问问自己,当他说,他承认并相信一位神时,他是不是想到三位。或当他声称,父是神,子是神,圣灵也是神,并且这些既在位格上,也在其功能上不同和分离时,他若不以彼此不同的三者通过和谐一致构成一体,以及通过一个从另一个发出的屈就的方式,能否想到存在一位神。因此,当敬拜三位神时,教会在哪里呢?
但是,唯独敬拜主,主里面有一个完美的三位一体,祂在父里面,父在祂里面,如祂自己在以下经文所说的:
你们纵然不信我,也当信这些事,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:父在我里面,我也在父里面。(约翰福音10:38)
人看见了我,就是看见了父;我在父里面,父在我里面,腓利你不信吗?你们当信我,我在父里面,父在我里面。(约翰福音14:9-11)
人看见我,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。(约翰福音12:45)
凡是我的都是你的,你的也是我的。(约翰福音17:10)
这时,基督教会就存在了,如当教会持守主所说的下面这些话时的情形:
所有诫命中第一要紧的就是,以色列啊,你要听!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。你要尽心、尽性、尽意、尽力爱主你的神,这是第一条诫命。第二条也相仿,就是这一条,要爱邻如己;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。(马可福音12:29-31)
“主我们神”就是主(参看马太福音4:7, 10; 22:41-45; Luke 1:16, 17;约翰福音20:28),旧约的“耶和华”在新约被称作“主”(参看2921节)。
如果这一神性真理(即对邻之爱,也就是仁爱,因而仁爱的行为是教会的本质要素)在教义和生活上也得不到接受,那么必可推知,教会只思想真理,不思想良善。既如此,那么属于教会之人的思想是由彼此矛盾和对立的元素构成的,也就是说,思想邪恶和思想真理共存。他思想邪恶时与魔鬼同在,思想真理时与主同在。然而,真理与邪恶绝无可能一致,因为:
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主,不是恨这个爱那个……(路加福音16:13)
当与仁分离之信确立这一点,并在生活中予以确认时,无论它如何谈论信的果实,教会到底在哪里呢?
920.本节描述了古教会总体上的敬拜,并且是以“祭坛和燔祭”来描述的,“祭坛和燔祭”是一切代表性敬拜的主要元素。然而,我们首先要描述一下上古教会的敬拜是何性质,由此表明通过代表敬拜主是如何兴起的。上古教会成员只有内在敬拜,就是天上所献的那种,因为在他们当中,天堂与人交流,以至于他们成为一体。这种交流就是感知,前面频繁提到过这种感知。因此,他们因是天使般的人,故是内在人。他们的确感觉到属肉体和世界的外在事物,但却不关心它们。他们在每个感官对象中都感知到某种神性和天堂之物。例如,当看到一座高山时,他们感知到的不是一座山的概念,而是高的概念,并从高而感知天堂和主。这就是为何经上说主住在至高处,并被称为“至高至上者”(Most High and Lofty One);又为何后来对主的敬拜在山上举行。这同样适用于其它一切对象。如,当观察早晨时,他们不会感知一天的早晨,而是感知天堂之物;它就像人们心智中的早晨和黎明,主由此被称为“早晨”、“东方”和“黎明”。同样,当看到一棵树及其果和叶时,他们并不关心这些,而是仿佛看到以它们来代表的人。他们在果实中看到爱和仁,在叶子中看到信。教会成员由此不仅被比作一棵树、一个园林,他里面的东西则被比作果和叶,甚至还被如此称呼。这就是那些拥有天堂和天使般的观念之人的性质。
谁都能知道,一个总体观念掌管一切细节,因而掌管一切感官对象,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,以至于人不会注意到这些对象,除非它们流入他的总体观念。因此,对内心快乐的人来说,他所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洋溢着欢声笑语;而对内心悲伤的人来说,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似乎都是忧伤难过。这同样适用于其它情况,因为总体情感就存在于一切细节里面,并使细节在总体情感中被看到和听到;而其它一切事物甚至都不显现,仿佛不存在或微不足道。上古教会成员就是这种情况。他眼中看到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如天堂一般;因此,对他来说,一切事物可以说都是活的。由此清楚可知上古教会的神性敬拜是何性质,即:它是内在的,决不是外在的。
然而,当教会衰落,如在其后代当中的情形,这种感知或与天堂的交流开始消失时,一种不同的情况开始出现。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感官对象中感知到任何天堂之物,只感知到世俗之物。他们对世俗之物的感知越多,他们的感知就越少。最终,大洪水来临之前的最后一代在这些物体中只看到世俗、肉体和尘世之物。天堂就这样与人类分离,并且只能以一种极其遥远的方式与人类交流。现在与地狱的交流向人打开,他从地狱获得其总体观念;如前所述,一切细节观念都源于这总体观念。在这种情况下,当有天堂观念临到他们时,这观念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。最后,他们甚至不愿承认任何属灵或属天之物的存在。人的状态就这样被改变和颠倒。
主因预见人类的状态会变成这样,故规定信之教义事物要得以保存并可获得,好叫人们能知道属天之物和属灵之物。前面提到的那些被称为“该隐”的人和那些被称为“以诺”的人从上古教会成员那里搜集了这些教义事物。这就是为何经上论到该隐说,给他立一个记号,免得人杀他(参看创世记4:15,393, 394节);论到以诺说,神将他取去(创世记5:24)。这些教义事物完全由符号语言,因而由看似神秘之物构成。也就是说,它们由地面上各种具有属灵意义的物体构成,如:山,它们表示天上的事物和主;早晨和东方,它们也表示天上的事物和主;各种树及其果实,它们表示人及其天堂事物;等等。诸如此类的事物构成他们的教义事物,这一切都是从上古教会的符号和象征中搜集而来的。因此,他们的著作也具有这种性质。由于他们仰慕这些代表或教义事物中的神性和天堂之物,并且觉得自己似乎看到了它们,还由于这些教义事物的古老性,所以他们开始并被允许将这类事物作为其敬拜的基础。这就是他们在山上、小树林和各树木中间举行敬拜的起源,也是他们露天的柱子或雕像,以及后来祭坛和燔祭的起源;祭坛和燔祭最终成为一切敬拜的主要特征。这种敬拜始于古教会,又从古教会传给他们的后代和周边所有民族。蒙主的神性怜悯,这些和其它许多事容后再述(1238, 1241, 2180:4节)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